在旅遊書上見到這顆好似從崖上長出來的「球」,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,原來這就是知名的「根室車石」。因位在花咲岬的花咲燈塔之下,在一些觀光介紹會合稱為「花咲灯台 車石」。
「根室車石」號稱「根室十景」之一,距離根室市區約6公里,所以在離開根室那天,便決定以遠足的心情,將早上的時間放在這個行程上。
▲根室車石位置。(資料引用:Google Map)
從根室火車站前的根室交通總站,搭乘往花咲港的「花咲線」班車{時刻表},大約半小時即可抵達「車石入口」站。其實也可以從下一站的「花咲港」出發,但不想爬坡耗體力,還是決定在「車石入口」站下車。
下車後不需要過馬路,但需要回過頭來,從加油站旁右轉進入前往車石的市道。
如果是從根室市區開車過來,應該在轉入市道前,就會看到指示牌。
迎面而來的,盡是北國開闊的景象,幾間民房散布其間。
走著走著,來到「根室市歷史自然資料館」。
這個資料館所在的建築物於1932年建造,原本是做為日本海軍大湊通信隊根室分隊來使用,二戰後移做花咲港小學的校舍,到了1989年再轉成目前的用途。
入口不是很明顯,敲敲門後即可進入,同樣也要脫鞋,但不需要入館費。
除少部分動物標本及考古所得外,館内還展示了一些有關根室當地的歴史文物。
▲早年當地農漁民使用的工作器具
其中,被視為到此不可不看的「鎮館之寶」,就是這塊「國境之石」!
日本四面環海,照理來說沒和其他國家接壤,自然不會設置所謂的界碑,所以這塊碑石就是歷史文物了。
1905年日俄戰爭後,日本獲得庫頁島南部的領土,兩國在島上產生約132公里長的陸地國界,所以有了設置界碑的需求。經過兩國測量後,一共設置了四座國境界碑,碑石都來自愛知縣,上面文字也是在日本進行鑿刻,界碑間另外還立有小標石、木樁。
▲圖片來源:日本の測量史
二戰後,這四座界碑年久失修,陸續遭到破壞,原地只剩基座。上頭的碑石有在博物館的、有由個人收藏的,也有下落不明的。目前收藏在資料館的是「天第二號」這塊碑石,原先也是被切下來流落民間,經過日本記者與俄國人士的奔走,才在1997年移交給日方。
碑石長得有點像日本將棋棋子,高約70公分、長約60公分、寬約20公分,原位置在北緯50度的幌內川東岸。雖然上面有不少彈痕或人為刻劃的痕跡,但文字與圖案仍不難辨識。
刻有菊花紋章及「大日本帝國」、「境界」等字樣的這一面,就是原來面向南方、日本統治地區的這一面。至於背面就是俄羅斯帝國的雙頭鷹國徽、「俄羅斯」、「國境」、「1906」等字樣。
根室市歷史自然資料館( 根室市歴史と自然の資料館 )
開放時間:9:30–16:30
地 址:北海道根室市花咲港209
電 話:0153-25-3661
傳 真:0153-25-3661
網 址:http://www.city.nemuro.hokkaido.jp/lifeinfo/kakuka/kyoikuiinkai/kyoikushiryokan/index.html
入 館 費:無
停 車 場:有
休 館 日:每週一、日本國定假日、每年12月29日至次年1月3日
時間所限無法在此多做停留,連忙往花咲燈塔與根室車石處移動。
沒想到映入眼簾的是看不到盡頭的一條筆直大道,心中猜想怎麼有可能才一公里!
一路上完全沒有任何車輛或行人經過,越走越感覺毛毛的……走了大約將近20分鐘,才慢慢看見蔚藍的海洋。
沿途不時有海鳥飛過頭頂,結果竟有一根羽毛掉了下來。
前方就是「真正的太平洋」啊!(台灣東部、沖繩瀕臨的菲律賓海是太平洋的緣海)
穿過停車場後,就進入前往花咲燈塔與車石的小徑,入口旁是個以車石為形象而建的公用廁所。
這裡應該算是前往花咲燈塔與根室車石的正式入口吧!
花咲燈塔前方海上、地勢平坦的小島叫做モユルリ島、再後面的是ユルリ島,目前都沒有人居住。雖然這一小段下坡路不陡,但海風不小,還是慢走為宜。
原來花咲燈塔是建在崖上的。
旁邊即是花咲港,是日本秋刀魚漁獲量排名頭幾名的漁港。因為地形限制,從花咲港沒辦法直接過來花咲燈塔這邊。
曾入選1998年「日本燈塔五十選」的花咲燈塔,歷史其實很悠久,1890年11月1日就開始服役了,目前看到的樣貌是1951年改建後的結果。
這時天氣完全放晴,溫暖的陽光灑下,心情也變得更好了。走到底是間賞鳥小屋,兩邊都有階梯可以走下去。
先從右手邊的階梯往下走,眼前是花咲港的防波堤。
花咲岬岸邊有著非常明顯的熔岩地形,在海中噴發的熔岩急速冷凝,形成了如此表面不規則的形狀。
▲下層是枕狀熔岩、覆蓋在上面的熔岩顯現出柱狀節理。
與岸邊略呈平行的步道,可以通往「根室車石」處。
雖然還沒看到那顆「根室車石」,但展望台告示說我們腳下就有好幾顆小車石,只是可能要從海上的方向才比較能看得出來吧?
展望台告示說「根室車石」就在身後,但看不出來印象中的「根室車石」形貌,連忙往另一個方向走去。
不過走來走去還是找不到,心裡覺得有點奇怪,索性走到更下方處。
果然一走下來,就看到了這一顆好大的「根室車石」。
「根室車石」直徑大概有六公尺長,約形成在6500萬至1億年前的白堊紀末期,屬於鹼性玄武岩。與枕狀熔岩形成的原因相仿,「根室車石」也是岩漿在海底噴發後、隨即被海水急速冷卻成球形或橢圓外型的岩石。冷卻收縮時產生的張力,使「根室車石」產生破裂面,可能其下又有岩漿湧出推擠或受地形作用影響,才呈現放射柱狀節理。由於造型特別罕見,「根室車石」早在1939年9月7日便被日本政府指定為「國家天然紀念物」。
「根室車石」因其放射柱狀節理好似車輪輻條,加上外型看起來像是個大車輪而得名,但實際上也像顆對切一半、下半部還藏在地裡的大球。不過我坦承我看到它本尊時,最先聯想到的是奶油酥條(笑)。
若從「根室車石」的上方看,已經布滿泥土與植被,很難意想到下面有顆鬼斧天工的自然珍物。
火山作用在花咲岬這邊造就了許多奇妙的景象,柱狀玄武岩有直立的、也有橫臥的。
沿岸的火成岩逐漸被海水侵蝕,產生像豆腐被刀子切割的模樣。
因富含方沸石的緣故,部分岩塊呈現白色。
整個園區只有我一個人,遠拍、近拍、自拍、錄影了好一段時間,完全不受干擾,相當愜意。
海天一色,與草地連成一幅平和的畫面。想起「為愛痴狂」的MV,差一點要學劉若英拿把吉他在這裡唱歌了。
轉頭走上回程,就會更了解為什麼入口的公共廁所要建成半圓形了。
循著原路走了快半小時,終於又回到道道310號上。若要返回根室車站,切記必須到加油站斜對面的站牌等公車。
如果不擅徒步或攜家帶眷、還是在盛夏或嚴冬時,想到「根室車石」一遊的話,建議還是租部汽車前來吧!